癔症不是“装病”,而是一种需要被理解的心理困境
作为精神科医生,我常遇到患者家属疑惑地问:“医生,他是不是故意装病?”这种误解背后,折射出大众对癔症的普遍认知偏差。癔症,医学上称为分离(转换)性障碍,并非患者主观伪装,而是一种由心理创伤或强烈情绪引发的精神障碍。
癔症的发病机制与“心理防御机制”密切相关。当人遭遇无法承受的打击时,大脑可能通过“遗忘”“躯体化”等方式保护自己。比如,一位女性在遭遇车祸后突然失明,但眼科检查显示眼睛结构完全正常——这种“失明”其实是心理压力转化为躯体症状的表现。
癔症的核心特征是症状的“戏剧性”与“可暗示性”。患者可能突然瘫倒在地、全身抽搐,甚至声称被“神仙附体”,但这些症状往往在放松状态下迅速缓解。门诊中,我曾通过注射生理盐水(患者误以为是镇定剂)配合语言暗示,让一位“瘫痪”三天的患者当场站立行走。这种“表演性”并非刻意为之,而是潜意识对心理痛苦的转化。
需要强调的是,癔症患者并非“脆弱”或“矫情”。研究显示,童年创伤、情感忽视等经历会降低个体对压力的耐受阈值。当类似情境重现时,过去未处理的心理创伤可能被激活,通过躯体或精神症状“重现”。
理解癔症,需要打破“身心二元论”的误区。心理与生理如同硬币两面,长期的心理压抑终将以某种形式“具象化”。当我们不再用“装病”的标签否定患者,才能为他们打开寻求专业帮助的大门。
【申明:本文由第三方发布,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与本站无关。本站仅提供网络技术支持服务,对文章的原创性及内容真实性不做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知识产权和其他问题需与本网联系的,请发邮件至fw@familydoctor.com.cn,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。】
强迫症的核心特征是持续存在、不受欢迎的侵入性思维(强迫思维)和为了缓解这些思维带来的焦虑而... [详情]
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剧变的阶段,情绪波动本属常见。但当情绪困扰的强度、持续时间远超同龄人常态,... [详情]
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且常为慢性的精神障碍,核心特征是个体的思维、情感、行为与现实明显脱节,... [详情]
焦虑本是面对威胁时的正常生理反应,但当这种担忧、紧张或恐惧变得过度、持续(通常六个月以上)... [详情]
抑郁不是简单的“心情不好”,而是一种深刻影响身心健康的医学疾病。 [详情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