癔症诊断:在“真病”与“心病”间寻找平衡
“医生,我孩子真的不是装的!”这是癔症患儿家长焦虑的质疑。确实,癔症诊断需要排除所有器质性疾病可能,这对医生的专业素养提出极高要求。
诊断一步:建立“安全型医患关系”
癔症患者对环境高度敏感,医生需在私密、安静的环境中访谈。通过共情式倾听(如“这件事确实让你很痛苦”),降低患者的防御心理。曾有患者因医生一句“我理解你的感受”而当场泪崩,随后症状缓解。
关键诊断工具:心理暗示试验
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,医生可能进行“安慰剂注射”或“假性针灸”,观察症状是否随暗示改变。例如,对“癔症性失语”患者说:“这是有效药,注射后你就能说话了。”若患者随后发声,则支持癔症诊断。
必须排除的“伪装者”
癫痫:癔症发作无意识丧失、无大小便失禁,脑电图正常
重症肌无力:癔症性瘫痪无晨轻暮重规律,新斯的明试验阴性
转换障碍:需与诈病、器质性疾病鉴别,后者症状不符合心理逻辑
诊断癔症不是给患者贴标签,而是开启治疗的一步。当医生慎重地说出“这是癔症”,患者往往如释重负——终于有人相信他们的痛苦是真实的。
【申明:本文由第三方发布,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与本站无关。本站仅提供网络技术支持服务,对文章的原创性及内容真实性不做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知识产权和其他问题需与本网联系的,请发邮件至fw@familydoctor.com.cn,我们将会定期收集意见并促进解决。】
强迫症的核心特征是持续存在、不受欢迎的侵入性思维(强迫思维)和为了缓解这些思维带来的焦虑而... [详情]
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剧变的阶段,情绪波动本属常见。但当情绪困扰的强度、持续时间远超同龄人常态,... [详情]
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严重且常为慢性的精神障碍,核心特征是个体的思维、情感、行为与现实明显脱节,... [详情]
焦虑本是面对威胁时的正常生理反应,但当这种担忧、紧张或恐惧变得过度、持续(通常六个月以上)... [详情]
抑郁不是简单的“心情不好”,而是一种深刻影响身心健康的医学疾病。 [详情]